近日,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再次鼓吹所谓“去风险”。
他在出席“美国一欧盟贸易和技术理事会”部长级会议后对记者称,美欧对华不寻求对抗、冷战或“脱钩”,而是聚焦“去风险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自今年3月份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抛出对华“去风险”的概念以来,该词迅速成为西方政界的“口头禅”。德国总理朔尔茨、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等,都曾在不同场合提及这一说法。从语义上看,“去风险”比起“脱钩”在调门上有所降低,似乎表示自己不是要全方位遏制中国发展,而只是选择在某些领域降低对中国的依赖。但事实上,这还是新瓶装旧酒,是将中国视为“对手”,是把国际安全泛政治化、泛经济化的遏制手段,散发着腐臭的霸权心态。
“谈论‘去风险’,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风险,风险在哪里。”
在对外关系上,中国不输出自己的制度,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,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,坚守和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,坚决反对各种霸权霸道霸凌行径,何来所谓“风险”?
在经济合作上,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,始终致力于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营商环境,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、平等对待。同时,中国张开双臂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“快车”“便车”,“一带一路”等国际公共产品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参与,何来所谓“风险”?
反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,从大搞阵营对抗、渲染“新冷战”,到四处煽风点火、搅动局势;从对外转嫁危机、满世界割韭菜,到对他国极限制裁、搞经济胁迫,其口口声声的所谓“风险”,压根儿就不是基于事实所得出的结论,而是精心编织出的话语陷阱,目的就是把自己所造成的产业链供应链冲击“甩锅”给中国,为“去中国化”的行为戴上“合情合理”的面具。
美西方国家集体将“去风险”作为对华政策主基调,也证明了之前“脱钩断链”的失败。正如冯德莱恩所言,“美欧国家与中国经济脱钩根本就不可行,这并不符合欧洲的利益”。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,对华经贸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稳定互补的合作体系,用政治手段从中作梗只会损人不利己,让数十年来的经济努力付诸一炬。比如奥地利一份智库研究报告就估算,如果对华脱钩,德国一年GDP将下降2%,相当于损失600亿欧元。
某种意义上,与其说“去风险化”是西方主动提出的新词,不如说是一些势力反华遇挫后的被动选择。其实质仍是通过“小院高墙”的形式,与中国进行有限脱钩、打一场有限冷战,建立起把中国排除在外的高科技产业链的国际新生态。
说辞常变常新,骨子里还是那套。但如此种种,找错了对象、搞错了方向,所谓“去风险”,只能是在去机遇、去合作、去稳定、去发展。中国是“风险”还是“机遇”,不是几个发达国家开个会、讲个话,就可以定性的。中国经济这片大海,也不是谁吹吹风、动动嘴,就能掀翻的。有识之士心中自有公论,自会积极来到中国市场寻找发展的机遇,现实也正是如此。
流程编辑:u060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